推广 热搜: 幼儿家庭教育  幼教  学习  注意力训练  育儿新知  智力开发  家长教育心得  教育  学习动力  家庭教育帮 

我见过最牛B的爸爸妈妈,都了解顺着人性养孩子

   日期:2024-04-24     来源:www.umucn.com    浏览:579    
文章简介:一位高级家庭指导师推荐了如此的故事:一位父亲无意间发现儿子的裤兜里装满了叠好的纸片,他随手打开几个,发现是女孩们写给儿子的“小情书”。 看着这类小纸条,他感到又好笑又吃惊:儿子才读小学五年级,居然有这类小秘密。

一位高级家庭指导师推荐了如此的故事:一位父亲无意间发现儿子的裤兜里装满了叠好的纸片,他随手打开几个,发现是女孩们写给儿子的“小情书”。 看着这类小纸条,他感到又好笑又吃惊:儿子才读小学五年级,居然有这类小秘密。 他原封不动地放回去。 之后,他趁着非常放松的时间,跟儿子闲聊,说他非常小的时候就喜欢上一个女生,但直到考上非常不错的大学,才开始恋爱并走进婚姻。 关于儿子兜里的纸片,父亲没提一个字。 之后,小纸条再也没出现。 这位父亲巧用“自己人效应”:主动推荐我们的故事和历程,让孩子成为“自己人”,获得孩子的信赖和认可,在轻描淡写中,给孩子非常不错的引导。 正如心理学家简·尼尔森博士所说:“当你教育孩子时假如感到痛苦,那肯定是用错了办法。”

 好的教育,从不是硬碰硬,而是以人性的方法去开发孩子的人性。

 当大家在亲子教育中有困顿时,可以尝试用适应人性的心理效应,四两拨千斤,轻巧地让好教育成效与和睦的亲子关系并存。 


霍桑效应

卸下孩子的负能量,轻装上阵

美国芝加哥有一家用电器力公司——霍桑工厂,生产情况不理想。 起先,研究职员不断改变工作环境、休息时间、薪资、照明等原因,然而职员的工作效率一直没提高。 之后,心理学专家拓展“谈话实验”,在长达两年的时间里,他们专门找职员谈话,耐心倾听职员们的各种建议和不满。 结果,工厂的产量大幅度提高。 这种奇特的现象被叫做“霍桑效应”:当大家感觉到被关注,或情绪得到合理宣泄,他们能把事情做得更好。 霍桑效应同样适用于家庭教育。 在学习、日常,孩子难免遇见困扰或不如意,若这类烦恼堆积在心里,就会暗中消耗孩子的能量。 智慧的父母,会细心审视孩子的需要,创造机会与孩子谈心,引导孩子倾诉我们的烦闷或期望。 这样,孩子的心理空间与负担被“释放”,他们才能轻装上阵,大展手脚。 曾看到如此的故事。 一孩子放学回家后就发脾气:“我恨老师!我再也不上学了!” 母亲没说话,只不过静静地看着他。孩子跑过来抱着她哭起来:“我只有一个小错误,老师却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我。” 随后,他唠叨了一会儿,把近期在校不快乐的历程都倒了出来,母亲耐心地听着,偶尔轻拍他的背。 讲完后,孩子平静了,说:“我去写作业了。” 第二天,他照常上学去了。 《被忽略的孩子》一书中写道:“孩子的情绪就像是流动的水,源头就是他的内心。” 

当爸爸妈妈听到孩子的心声,接住孩子宣泄的情绪,孩子便能感觉到爱、尊重,相信自己的价值。 对自我价值充满信心的孩子,自会奋勇向前。


瓜子效应

微小即时的正反馈,培养孩子的自律

一包瓜子,一旦大家嗑起第一粒,就会不自觉地一粒接着一粒,停不下来。 即使中间打个岔,回到原位时,大家还会继续嗑瓜子,直到吃光为止。 这便是“瓜子效应”——每付出一点“磕”的努力,就非常快得到“瓜子仁”的反馈,任务简单、回报即时叫人感觉愉悦。 回想日常,孩子的学习却与此相背而行:因畏难心理,孩子便会抗拒开始;开始后,又因没体验到即时的收获感,孩子便容易舍弃。 若将“瓜子效应”嵌入孩子的学习日常,孩子的学习动力将会大大提高。 

 第一,将学习任务分解,譬如天天的复习,可分成一个个简单的步骤,记录成任务清单。 第二,孩子每完成一项,就让孩子打个勾,将进度视觉化,同时父母可以给孩子情感反馈,比如鼓励的夸奖、拥抱等。最后,当孩子完成当天的学习任务,看着满满打勾,便能收成收获感。 

同时,爸爸妈妈还可以给孩子当天的学习状况给予总体反馈:今天的练字愈加专注了,成效也有进步等等。 这样,孩子就能培养好的学习态度,自律也日渐成型。

 天天看得见的进步,不管多微小,都能给孩子积极向上的成长力。 点滴积累下,孩子成长喜人。 


超限效应

批评点到为止,孩子更合作

美国作家马克·吐温有次听牧师演讲。 起初,他感觉牧师讲得非常不错,筹备捐款。10分钟后,牧师还没讲完,他有的不耐烦,决定只捐一些零钱。 又过了10分钟,牧师还没讲完,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。 等牧师结束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,马克·吐温出于气愤,不只没捐钱,还拿走2元钱。 这种因刺激过多或用途时间过久,而引起不耐烦、反抗的心理现象,被叫做“超限效应”。

 家庭教育中,“超限效应”数见不鲜。 

有位母亲跟心理健康咨询师抱怨说:“我儿子太拧了,有的事不了解跟他说多少遍,他就是不改!我真怀疑他没长脑子!” 心理健康咨询师让她和儿子交流时录音,以便探讨。第三上课时,母亲满脸羞愧:“我终于了解孩子为何跟我对着干了,这几天我管他基本就是那几句话,搁大家都烦。我长年累月就为那几件事训他,目前想来他涵养真好,他只不过不听,从不跟我急。” 亲子教育中,大家顺着“唠叨”的本能训孩子时,会让孩子从内疚到不耐烦,最后,“逼”孩子产生“我偏要如此”的逆反心理。

 要避开这个坑,大家可能可以这么做:

1. 批评孩子要素到为止,即便是同样的错误,也要换个角度、换种说法。

2. 教育孩子的话要温和地说,细雨润物,才能让孩子更认同你。

3. 孩子稍有改变时,要看到孩子的进步点,赞美孩子的努力,孩子才会更配合。 

说服孩子不在于次数多少,而在于说得巧妙:和风细雨地址到为止,给孩子“面子”,孩子才会回话合作的“里子”。 


瓦拉赫效应

找到孩子的善于,将来可期

听过如此一个故事: 曾有一个叫奥托• 瓦拉赫的人,中学时选了文学的道路。一学期后,老师评价:“非常用功,但过分拘泥,绝不会在文学上发挥出才能。” 无奈,瓦拉赫改学油画,艺术老师的评语却更难听了:“你是绘画艺术方面的不可造就之才。” 当大部分人觉得他成才无望时,化学老师却看中他做事一丝不苟的品质,鼓励他学习化学。 最后,瓦拉赫成了诺贝尔化学奖的得主。 这便是心理学上的“瓦拉赫效应”——每一个孩子都有各自的特征,扬长避短才更可能达成生活增值。 之前,一位辽宁男生成为新闻焦点。 读初中的他,学习一会儿就能睡着,学习于他仿佛是催眠曲。 担忧他考不上高中,父亲便带他到闷热的工厂工作,以此勉励他好好学习。 

哪个知,孩子却如鱼得水:复杂的器械,一教就会;调试各种仪器,游刃有余。 见此,母亲渐渐释然:“学习并非合适每一个孩子的路。孩子有一技傍身,将来必会有所作为。” 正如一句话所说:“孩子的智能进步是不均衡的,都有强点和弱点,一旦找到最好点,使智能得到充分的拓展,便可获得惊人的成绩。” 人的智商是多元的,每一个孩子都有着不一样的潜能。 若逼着孩子经营我们的弱点,孩子只能在痛苦中一事无成。 

英明的爸爸妈妈,会给孩子创造宽容的环境,允许孩子“试错”,并在探索中挖掘孩子的亮点,引导孩子借助我们的优势,将生活的道路越走越顺。


写在最后

教育家爱尔维曾说:“即便是普通的孩子,只须教育得法,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。” 

其实,没不成才的孩子,只有不会教的爸爸妈妈。 适应人性的亲子教育,就像优美的探戈舞:你进我退,你退我进,依据他们的脚步、步伐调整我们的节奏,这样,双方在合拍的旋律中,才能舞出精彩流畅的魔力。

 聪慧的爸爸妈妈,会尊重孩子的天性,用适合的教育方法,呵护好孩子的灵性。 

 
打赏
 
更多>热门阅读

推荐图文
今日推荐
点击排行
网站首页  |  关于我们  |  联系方式  |  使用协议  |  版权隐私  |  网站地图  |  排名推广  |  广告服务  |  积分换礼  |  网站留言  |  RSS订阅  |  违规举报